“智能+能源”是智慧城市发展之基


      近日,国家能源局公布了首批55个“互联网+”智慧能源(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其中包括12个城市能源互联网综合示范项目、12个园区能源互联网综合示范项目。城市与能源,再次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词。   我们之所以建设城市,或者城市之所以成为人类聚集的终极形式,原因就在于,它是资源汇聚的平台,能够极大提升人类的核心竞争力——效率。   但问题在于,当城市为了满足我们对更高效率的渴望而日益庞大、复杂时,城市本身的效率却在不断下降。有机构预计,到2045年,全世界65%—70%的人口将会居住在城市里。全球人口超过1千万的超级都市将会从2016年的28座增加至2030年的41座。这无疑将给城市的交通、食物、水源、污水处理、公共安全,以及最关键的能源供给,带来空前巨大的压力。换句话说,在奔向百亿的全球人口面前,我们的城市,将面临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如何应对?答案是借助合适的工具,提升城市运行的效率。   一切效率的提升,都有赖于先进工具的出现。解决未来城市危机,同样需要新的工具:它既熟知城市每一个街区、每一栋建筑的过去与现状,也能洞悉城市每一个领域、每一个人、每一秒钟发生的变化,更能够及时、精确、合理地将资源加以估算、分配与回收。   这个工具,就是智能。在智慧城市中,人们将对城市的运转施加前所未有的精细管理:通过人工智能、大量传感器和无线网络,不同的设施互联互通,整个城市的能源成本被大大降低。最终实现减少污染、节能环保、提高安全,让居民安逸地生活、高效地工作。   不过,智慧城市或许将有千万种形态,但必定有着相同的基础——“智能+能源”。   从钻木取火,到蒸汽时代的燃煤,再到石化时代的电力,能源如同人的血液,是城市有机体发挥功能的保障。在过去几千年间,能源依靠数量的增长,完成了功效输出上的升级换代。未来,在能源存量和供给日趋紧张的条件下,实现定量下的精细利用,是每个城市必须完成的任务。   幸运的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兴起,新能源的成熟,不断降低着这个问题的难度。   在智能的帮助下,人们可以使用探测系统实时监视城市用电数据,通过智能电网自动调整配电设置;利用由新材料和新设计技巧所建的智能建筑,来提高空调和照明系统的效率,减少能源浪费;屋顶太阳能板、小型风力发电机、地热发电,以及其他可再生资源提供干净的电力等。   “智能+能源”也为新能源产业的真正破局,创造了空间和途径:将光伏、风电、地热等尚无力单独提供能源支撑的新能源,因地制宜地整合到一座城市的能源结构中,利用智能系统加以精准调配,让新老能源扬长避短,峰谷互补。   未来,“智能+能源”,绝不是某一个地方或城市的特色,而是城市建设的标准与基础。未来,或许也不再有房地产商、能源供应商、装备制造商等等的区别,取而代之的,将是深刻理解并掌握智能与能源关系,并具备整体设计与建设能力的城市发展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