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实现2.25纳米的对比精度 与GPS性能指标相当


        据中科院报道,国家授时中心时间基准实验室基于我国时间基准UTC(NTSC)系统,采用北斗共视法,通过与瑞典国家技术研究中心保持的瑞典国家标准时间UTC(SP)进行比对试验,实现了2.25纳秒的比对精度。该次试验在北斗系统星座还不完善的情况下(目前在欧洲只能观测到四颗卫星),其远距离比对性能指标与美国GPS共视比对精度相当。   此前,北斗系统副总设计师杨元喜院士在WGDC2017北斗+大数据峰会上演讲时曾指出,“我们承诺北斗比GPS、GLONASS、伽利略时时长最低,也承诺中国的北斗时和国际的UTC同步精度在100纳秒以内,100纳秒对大数据挖掘是没有问题的。“杨院士指出。试验证明,北斗系统实现了2.25纳秒的比对精度。   国家授时中心有关专家介绍说,此次亚欧国际时间比对,为北斗比对正式纳入国际原子时TAI归算比对链路做了技术准备,对于拓展北斗系统的国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该次远距离国际时间比对,授时中心时间基准实验室基于我国时间基准UTC(NTSC)系统,采用北斗共视(Beidou Common-view)法,通过与瑞典国家技术研究中心(RI.SE)所保持的瑞典国家标准时间UTC(SP)来进行比对试验。   除瑞典技术研究中心外,授时中心时间基准实验室已经与西班牙海军天文台(ROA)、德国国家技术物理研究院(PTB)、俄罗斯国家技术物理及无线电工程研究院(VNIIFTRI)和我国台湾地区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TL)等世界主要时频研究机构达成了北斗时间国际比对合作意向。   起步最晚,但北斗追赶速度并不慢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虽然起步最晚,但中国北斗“追赶”速度并不慢。   中国北斗的国际身份“认证”速度也在加快。如今,继北斗系统取得国际海事应用合法地位之后,北斗国际海事标准领域也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北斗系统在移动通信领域已完成20多项国际标准制。   在五年前开始向亚太区域提供服务基础上,北斗卫星全球系统建设正在加速推进。根据建设计划,预计将于2018年覆盖“一带一路”国家,并提供基础服务,2020年前后全面具备覆盖全球的服务能力。届时北斗也将成为继高铁、核电之后的第三张中国国家名片。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曾在今年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上透露,中国已全面启动北斗系统第三步建设,今年下半年将发射6~8颗全球组网卫星。这意味着,北斗系统服务全球的脚步越走越快。   冉承其介绍说,随着中国自主研制的“米级快速定位北斗芯片”正式推出,北斗系统应用已正式进入“米级定位时代”,北斗系统的总体性能稳中有升。首先,北斗系统连续稳定运行。从定位精度来看,性能也有很大的提升。北斗系统的应用,性能是优良的,系统运行是可靠的。   北斗在全球卫星导航服务市场仅占9%的份额   然而,北斗系统在导航服务的市场份额却很难与其发展速度匹配。   有行业专家曾指出,某种意义上,“北斗”已成为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代名词,但在全球卫星导航服务领域,北斗仅占9%的份额。   而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情况来讲,以公路、铁路、航空为代表的交通领域位置服务占比最多。在这种情况下,北斗虽然为我国争取了更多的“太空话语权”,但要想在民用领域特别是位置服务上覆盖全球仍具挑战。   “现在天上的卫星不是不起作用,而是太多了。”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首席专家曹冲在WGDC2017北斗+大数据峰会上直言。   曹冲认为,从整个的产业市场总体态势来看,预计2018年数量达70亿台,相当于每个人平均有一台卫星系统握在手中,现在的发展状况还在呈上升趋势。我们应重视国际导航市场,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契机,让北斗应用真正地做到服务全中国、全世界。